1921年获物理奖
爱因斯坦,A. (Albert Einstein 1879——1955)
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符腾堡的乌尔姆,1896——1900年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师范系,1902——1908年在瑞士任联邦专利局审核员,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,1908——1933年先后任教于波尔尼大学,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大学,柏林大学受聘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。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,他拒绝在所谓的“维护德国文化”声明上签字,震惊全世界,1933年访问美国期间,希特勒上台,残酷迫害犹太人,他的家产被抄没,著作被焚毁,并被缺席判处死刑。爱因斯坦宣布放弃德国籍,退出普鲁士科学院,迁居美国,1933——1945年人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研究员,1940年入美国籍,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。
主要成就:他对人类科学做出的划时代贡献是创立了狭义相对论、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,揭示了空间、时间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而变化的关系,加深了人类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。从而被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。1905年3月发表《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》。作为辐射量子论的开端,他采用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观点解释了光电效应。在明确指出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,提出了场的量子化,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。4月发表了《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》,导出了解释布朗运动的方程,并证明可用这一方程确定分子的大小。6月,发表了《论动体的电动力学》,完整得提出了等速运动下的相对性理论和空间时间的新概念。狭义相对论的提出,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,指出时间空间是相对的,即在惯性系统内,空间长度、时间快慢和质量大小,将随物体的运动速度而变化,从而引起物理学理论基础的重大变革。同年9月,他提出了质量m和能量E可相互转化:
,为原子能的释放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。1913年——1916年,他发表了《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》、《广义相对论的基础》等文章,建立并深入总结了广义相对论,论证了自然定律在任何参照系中都可以表示为相同的数学形式;在一个小体范围内的万有引力和某一加速系统中的惯性力相互等效;万有引力的产生是由于物质存在和一定的分布状况使时间、空间性质变得不均匀。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,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;他不是欧几里德空间,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;物质间的引力,不过是空间曲率的一种表现。以此,揭示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的四维时空和物质的统一关系,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。此外,他在宇宙起源问题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根据广义相对论和运动方程做出三大预言: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发生弯曲;水星近日点的运动规律;引力场中的光谱线向红端移动。这三大预言已被一一证实。1923年以后,他主要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研究,试图建立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理论。曾写出《统一场论》、《相对论性引力论的一种推广》、《非对称场的相对论性理论》等文章,但没有取得预期成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