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->§ 8 金属与合金 -> 8.4 合金的结构 -> 8.4.1 金属固熔体

§8.4 合金的结构(The structures of alloys)

 

合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熔合而得的固体。

工业技术中应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是合金。合金的性能与它的成分和内部结构有关。几十年来,人们对合金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,合金的晶体结构,点阵参数,相图及各种物理性能已汇编成册。但合金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,只有简单二元合金系研究得比较清楚,而对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复杂多元合金,还有许多理论工作等待我们去做。

按合金的结构和相图等,一般可将合金分为三类:金属固溶体、金属化合物和金属间隙化合物


一.金属固熔体

 

两种金属组成的固溶体,其结构型式与一般纯金属相同,只是一部分原子被另一种原子统计地代替,即每个原子位置上两种金属都可能存在,其几率正比两种金属在合金中的所占比例 ――替代式固溶体。这样,原子在很多效应上相当于一个统计原子。

形成替代式固溶体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:

a)原子尺寸:原子半径相近的两种金属易形成替代式固溶体,即 A B原子半径差别在 15%以内。

b)化学亲和力:两种元素若化学亲和力很强,它们易形成稳定的金属化合物,而不形成固溶体。只有化学亲和力较弱的情况,合金才形成固溶体。

Pauling指出:两种元素电负性差值的大小标志了化学亲和力的强弱,即电负性相近的元素易形成固溶体。

c)单质的结构类型:结构类型相同才能形成金属固溶体。

下图是铜-金固溶体的相图:

过渡金属元素间最易形成固溶体物相,当两种过渡金属原子半径相近(差别 <15%),单质结构相同,周期表位置相近,则可形成按任意比例互溶替代式固溶体,例如 Cu Au W Mo等合金。当以上性质差异大时,只能形成部分互溶的替代式固溶体。

金属的互溶度不能对易。一般说,在低价金属中的溶解度大于高价金属的溶解度。例如 Ag Zn固溶体合金, Zn Ag中可占原子比 37.8%,而 Ag Zn中溶解度仅为 6.3%。

铜和金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,具有相同价电子态,晶体均为立方面心结构,两种晶体混合熔化成液态,即形成互溶体系,凝固成高温固溶体也完全互溶。将固溶体进行淬火处理,即快速冷却时,可形成无序固溶体, Au原子完全无序化,统计的替代 Cu原子。

无序的固溶体在缓慢冷却过程,即退火处理,结构会发生有序化, Au Cu原子各趋向确定的位置。例如 Cu3Au合金退火( <395°C),形成简单立方晶体, Au原子占据晶胞顶点位置, Cu占据面心位置。 CuAu合金退火,则形成四方晶体, Au原子占据晶胞顶点和底心位置, Cu占据其余面心位置。这种有序化的结构也称为超结构。将有序结构 Au Cu合金加热,温度超过某一临界值,合金又转化为无序结构。

大多数固溶体均有这种无序、有序变化,图 8-13列出几种典型的有序超结构。

图8-13 几种典型晶体的有序超结构
系列课程主页 向前翻页 返回页首 向后翻页 本课程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