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德布罗意物质波
Einstein为了解释光电效应提出了光子说,即光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粒,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引起很大震动。1924年,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(de
Broglie)由此受到启发,大胆提出这种现象不仅对光的本性如此,而且也可能适用于其它微粒。他说,“整个世纪来,在光学上,比起波动研究方法,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;在实物理论上,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?是不是我们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,而忽略了波的图象?从这种思想出发,德布罗意假定适合光子的公式
也适用于电子和其它实物微粒。根据这些公式,德布罗意预言电子的波长在数量级。
图1-5 Csl的电子衍射图样
|
1927年戴维逊和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。 |
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|
|
电子运动速度由加速电子运动的电场势V所决定 |
|
|
Davisson等估算了电子的运动速度,若将电子加压到1000V,电子波长应为几十个pm,这样波长一般光栅无法检验出它的波动性。他们联想到这一尺寸恰是晶体中原子间距,所以选择了金属的单晶为衍射光栅。将电子束加速到一定速度去撞击金属Ni的单晶,观察到完全类似X射线的衍射图象,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。图1-5为电子射线通过
CsI薄膜时的衍射图象,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为衍射环纹。该实验首次证实了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存在。后来采用中子、质子、氢原子等各种粒子流,都观察到了衍射现象。证明了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,微观世界里的所有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,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一种基本属性。
微观粒子因为没有明确的外形和确定的轨道,我们得不到一个粒子一个粒子的衍射图象,我们只能用大量的微粒流做衍射实验。实验开始时,只能观察到照象底片上一个个点,未形成衍射图象,待到足够长时间,通过粒子数目足够多时,照片才能显出衍射图象,显示出波动性来。可见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一种统计行为。微粒的物质波与宏观的机械波(水波,声波)不同,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振动产生的;与电磁波也不同,电磁波是电场与磁场的振动在空间的传播。微粒物质波,又能反映微粒出现几率,故也称为几率波。为了证实电子、中子等微粒具有物质波而设计的电子衍射,中子衍射实验,后来发展为测定晶态,非晶态等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,或为X射线衍射实验的补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