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
当前位置 ->§ 4 双原子分子 -> 4.2 变分法与H2+的结构
-> 4.2.1 H2+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 |
§4.2 变分法与H2+的结构 一、H2+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
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,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、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该化合物特性的最小颗粒,是参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。原子相互吸引、相互排斥,以一定的次序和方式结合成分子。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的性质,而分子的性质主要由分子的结构决定。因此探索分子内部的结构,了解结构和性能的关系,就成了结构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化学键是指分子中将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力,广义而论还包括分子间的相互作用。两个或多个原子(或离子)之间依靠化学键将原子结合成相对稳定的分子或晶体。典型的化学键有三种:共价键、离子键和金属键。气态分子中的化学键主要是共价键。离子键和金属键分别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与块状金属中。分子间和分子内部有时还形成氢键,其强弱介于共价键和范德华力之间。 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。由于分子的Schrödinger方程比较复杂,严格求解经常遇到困难,常采用某些近似的假定以简化计算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,为处理分子结构问题提出了三个基本理论:分子轨道理论、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。这三个理论互有联系。最早发展起来的是价键理论,1927年Heitler
和London 成功地解了H2分子的Schrödinger方程,这是最早的价键理论的成果,也是价键理论的基础。以后Pauling
引进杂化轨道概念,使价键理论获得发展。分子轨道理论是后来发展起来的,从50年代以来,用它处理有机共轭分子结构,取得了很大成功,获得迅猛发展,成为当代化学键理论的主流。配位场理论则是根据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发展起来的。这些化学键理论都将陆续在后面详细地介绍。 H2+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 H2+的分子,在化学上虽不稳定,很容易从周围获得一个电子变为氢分子,但已通过实验证明它的存在,并已测定出它的键长为106pm,键离解能为255.4KJ·mol-1。正像单电子的氢原子作为讨论多电子原子结构的出发点一样,单电子的H 2+ 可为讨论多电子的双原子分子结构提供许多有用的概念。 H2+的Schrödinger方程 H2+是一个包含两个原子核和一个电子的体系。其坐标如图所示。图中和代表电子与两个核的距离, 代表两个核的距离。 图4-2 H2+的座标
|
|||